栏目: 乡村动态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11月12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式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

  线下会场位于上海大学。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等30余位嘉宾出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与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李刚以及主席团成员于线上出席,共有400余名学会会员参与了线上大会。

  叶涛在开幕辞中表示,学会在组织学术活动、开展民俗调研、建立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广大学会会员和多个学科点的支持。加强民俗文化调查研究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之举,学会将为文化建设做出更多新的贡献。同时,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本次共收到应征论文360余篇,参会会员达220余名,即将展开30余场学术研讨。

  段勇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在过去的40年里对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学术研究等工作都做出了可钦可佩的巨大贡献。民俗学研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着重要助推力,民俗学同仁应当勇于承担时代使命,与时代共振。近些年来,上海大学的民间文学、俗文学等民俗学相关学科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成绩,已经成为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今后,上海大学也将努力培养更多人才,为中国民俗学建设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进入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报告阶段,施爱东主持了报告会。毛巧晖作《关于修改<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报告》,在报告中说明民政部已经审定学会章程,并就审定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杨秀作《中国民俗学会财务工作报告》,就第九届代表大会以来学会财务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了说明。叶涛代表第九届理事会作《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自2018年11月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以来学会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主持了大会主题报告环节。李刚作了题为《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的报告,结合中国民俗学会互联网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知识管理平台等案例,介绍了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型学会服务体系、民俗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创新性工作,深入讲述了数字人文新兴技术和方法的成功运用。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的报告《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少用“神话”之名,与神话文体的演进有关。黄帝本是上古神话中的文化英雄和战争英雄,其神话在各地实现在地化生产,但后来经历了历史化和仙话化的演变。随着当代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兴起,黄帝陵庙及相关祭典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依托,甚至发展为支柱产业。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的报告《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从概念张力的视角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过程,并指出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制度的工作理念,才能建立与之相应的学术自觉,将之运用到与学科建设、时代需求相关联的公共履职中。

  黄永林主持关于大会三个报告的讨论与表决。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报告》《中国民俗学会财务工作报告》和《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11月13日至17日,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展开31场学术讨论。(图文来源: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李梦)

 

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自贡天灯会民俗考》首发仪式在自贡市举行

    下一篇:赶制年画迎新春




      相关推荐